中国的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的采购量不仅巨大而且非常集中。例如,南水北调工程仅北京郊区至市区70公里的长度内,用于阀门采购的金额就高达几千万元,那么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对阀门的需求量则可想而知。其次,为解决用电紧张问题,规模性地上马水电项目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,也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,更何况还有西气东输、老工业基地改造、城市管网建设、民居工程、污水处理、农田水利等诸多项目。
位于市场“塔尖”的国外品牌产品已开始获得国内用户的偏好
细化中国市场对阀门的需求,犹如一个金字塔结构。塔尖为进口产品所有,以质精、价高、量小垄断着高端用户。塔的中部是外商独资、合资企业的地盘,对应的是要求阀门质量上乘、价格适中的中高端用户。至于内资企业基本上是在塔底徘徊,以拼数量、拼价格的方式争夺着低端用户。随着中国用户采购行为的日趋理性化,品牌与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,独资、合资企业的产品也越来越受到青睐。同时,独资、合资企业又不断通过用提高质量、降低成本的方式蚕食着进口产品的市场份额。
近两年中国阀门用户对世界名牌的情有独钟,更令国外品牌多了几分投资的冲动。根据2005年度《控制阀信息》杂志中国控制阀市场调查显示:FISHER(Emerson)、Keystone(Tyco)、Neles(Metso)、SAMSON、Masoneilan(Dresser)等国外品牌的质量和技术创新均得到中国国内用户的较高评价,受调查用户表示:之所以选择进口产品的最终因素就是质量,质量是品牌决策的关键,价格方面只要在承受范围内宁可选择较贵一点但品质有保证的产品。因为用户一般都会考虑到这样不但可以节约维护成本,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时间的浪费。
“大乱之后必有大治”—无序竞争中阀门市场酝酿行业整合
中国阀门企业的“小门小户”及中国阀门产品的“鱼龙混杂”,给国外品牌大举挺进中国市场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整合机遇。,因为进入阀门业的门槛太低,准入机制又不健全,十几年间,在中国大地上雨后春笋般地衍生出3000多家阀门制造企业。纵观这3000多家阀门制造企业,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的不足500家,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十几家。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标准,一个规范、成熟的市场,行业内20%的企业应拥有80%的市场份额,其前3名须具有控制市场份额50%以上的实力,而中国阀门业前10名企业的市场份额只占据国内市场的8%~9%。也就是说,如此大的中国阀门市场到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牌。没有世界级名牌、没有重量级企业的中国阀门市场,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阀门市场地域性分割和无序竞争。